给家长的一封信(73)| 与孩子共成长,让爱在陪伴中绽放

亲爱的家长朋友:

大家好!十一假期后,我们收到了许多关于陪伴、关于成长、关于困惑与收获的家长来信。在这些来信中,我们看见的不是“完美家长”的模板,而是一颗颗愿意为孩子改变、与孩子同行的真挚的心。

今天,我们想和大家聊聊一个温暖的话题——“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成长是一条单行道,无法重来,但在陪伴孩子长大的路上,我们常常把目光聚焦于孩子的成绩、表现、未来,却容易忽略——我们自己的成长,同样重要,同样动人。

一位名叫“静待花开”的妈妈在来信中这样分享:

我的女儿今年上初二,正值青春期,情绪起伏大,有时一句话不对,就能引发一场“家庭风暴”。有一次,她因为月考成绩不理想,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肯出来。我本想敲门安慰,却听见她在房间里小声哭。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的女儿,不再是那个摔倒了会扑进我怀里哭的小女孩了。她有了自己的烦恼和尊严。

我没有像以前那样急着讲道理或安慰,而是给她发了条信息:“妈妈煮了你爱喝的奶茶,放在门口,需要的话,我随时都在。”过了一会儿,她开门拿了奶茶,眼睛红红的,小声说了句“谢谢”。那天晚上,我们没有谈成绩,而是一起看了一部她喜欢的电影。隔天,她主动来找我,我们一起分析了试卷。那一刻我明白,孩子长大了,而我需要做出改变,要在她需要的时候“在场”,而不是“插手”。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孩子在成长,我们也应与之共同成长,去学习新的沟通方式,去修炼自己的耐心,去重新审视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这,正是我们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意义。

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意识地在陪伴中实现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呢?

转变角色,由“管理者”变为“同行者”,积极调整亲子关系。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们对独立和自主的渴望越来越强。如果我们还固守着“管理者”的身份,事事指挥、样样操心,不仅自己疲惫不堪,也容易引发亲子冲突。

试着将与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视为一种需要亲子并肩作战的挑战。比如孩子做事拖延,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分析拖延的危害、背后的心理需求或者原因,从而与孩子一起,改变现状。当我们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孩子感受到的不是被管束,而是被尊重,他们将更愿意与我们互动,更愿意向我们征求意见,更愿意接受我们的引导。正如来信中的妈妈,给孩子冷静独处的时间,考虑她的尊严,成为她的支持者、帮助者,而非指挥官、评判员。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将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合作者,而非权威的控制者。秉持着这样一种心态,我们在面对与孩子的关系时,能更加平和、柔软,在亲子关系中收获快乐与成就感。

保持学习,用“新知”搭建沟通的桥梁,主动走进孩子的世界。

世界在变,孩子在变,我们若故步自封,便很难跟上他们的脚步,更谈不上深入的理解。

共读一本好书,共看一部纪录片,共听一则新闻……都能成为共同成长的印记与沟通的桥梁。 就像我们之前分享的“共读新闻”一样,信息不仅是知识,更是我们与孩子交流的“共同语言”。当孩子和我们讨论AI、谈论环保、分享他喜欢的音乐时,如果我们能接上话,并给予一些不同的视角,孩子会对我们敞开心扉,甚至为此激动不已。

亲子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更需要观念的交流甚至是交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走进孩子的世界,也能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当然,我们也要允许自己“不如孩子”,允许自己犯错,允许孩子挑战甚至战胜自己,真诚地祝福、欣赏孩子,适时地向孩子学习。通过平等沟通与交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与开放,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成就更好的自己。

保持情感共鸣,在理解中彼此滋养,不断修炼自己的心性。

共同成长,最关键的是情感的联结。我们需要看见的,不只是孩子的行为,更是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需求。

练习“倾听”而非“听见”,理解“情绪”而非评判“对错”。 当孩子因为和朋友闹矛盾而难过时,比起“我早就说那个朋友不值得交”,更好的回应是:“你看起来很难过,能和我聊聊发生了什么吗?”我们接纳他的情绪,就是给了他最安全的情感港湾。在亲子关系中,如果更注重陪伴而非“训导”,我们也许更能与孩子共情,保持情感共鸣,从关系中得到滋养。

对孩子来说,“理解”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尊重与交流,是一种更高层级的爱意与陪伴。这种情感共鸣滋养的不仅是孩子,也是在无形中帮我们完成了一场自我修炼,让我们更好的走进孩子的内心,更好的了解孩子。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教育从来不是一场单方面的付出,而是一场温暖人心的修行。让我们珍惜这段同行之缘,不必追求成为一百分的父母,只需做一个愿意不断学习、不断调整、不断靠近孩子内心的“成长型家长”,这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期待听到您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小故事,那一定充满了温暖与力量。

来信请发送至邮箱:yifengjiaxincx@163.com。

关老师工作室

2025年10月

特别鸣谢《家庭教育》杂志对本栏目的支持

上一篇:校企携手育英才——工银瑞信投教基地走进中国政法大学开展《SQL基础入门》之数据过滤及计算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