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已接近尾声。数据显示,今年暑期,研学游市场热力不减,其中,历史遗迹、非遗技艺、民俗文化、民族风情等主题的研学产品尤为火爆。乡村作为学生进行农耕实践、寻根红色文化、体验民俗非遗等的重要场域,近年来愈发成为家长、学校等主体开展研学活动的理想之地。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暑假期间,各地聚焦研学游市场,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以乡村研学为支点,撬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点燃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图为学生们在北京市大兴区礼贤镇龙头村体验石磨面粉与石磨豆浆等传统手工艺。
田园课程受欢迎
特色课程是乡村研学的点睛之笔,让学生们在“行走的课堂”中增长见识,收获新知。
“大家知道豆子是如何变成豆浆、豆花、豆腐的吗?”“要经过浸泡、滤渣、煮浆、点兑等多个工序,让我们感受一下豆腐的制作过程吧!”
近日,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的研学基地里,学生们在老师带领下积极体验古法制作豆浆和豆腐。吉林陈家店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霍禹石介绍,基地以“理论+实践”的方式授课,构建起以现代农业为核心,以“体验式实践情景”为基础的特色田园课程,涵盖劳动教育、传统文化、户外运动拓展、自然科学教育等十大主题,让青少年感受现代农业的魅力,获得传统农耕文化的特殊体验。
果蔬采摘园、美食工坊、DIY工坊、现代农业展示馆、生态园餐厅、乡村露营地……近年来,陈家店村立足资源禀赋,由单一的农作物种植向观光采摘、产品加工、文化创意等领域发展,逐步形成一条集乡村旅游、农事体验、实践教育、餐饮住宿为一体的“跨界”联动经济链,并先后被评为“吉林省研学旅行基地”“吉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实践基地”。
“今年,我们增设了中国结编织、定胜糕制作等课程,像这样的课程基地设置了100多门。”霍禹石说,“基地组建了40余人的研学师资团队,并总结出层次递进的课程开发主线,未来还将拓展餐饮、民宿、亲子游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带动更多乡村产业联动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陈家店村研学基地累计接待省内外研学游客9万余人次。
立足特色创新
云南省凭借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资源,兴起了主打探索自然的夏令营和研学团,此外还有不少研学机构提供木雕、扎染、刺绣等体验。孩子们漫步在充满泥土芬芳的田间,化身为小小探险家,在专业导师的带领下揭开“蘑菇世界”的神秘面纱。他们在亲手采撷菌类的同时,还能从当地专家那里汲取丰富的动植物知识,上一堂生动的自然教育课。
研学的宗旨在于“学”。让孩子在研学中更有获得感,感到“研”有所“学”是关键。
诸多乡村研学基地推出养殖、种植体验,让孩子们在陪伴一株花草树木、一只鸡鸭鱼蟹的过程中收获成长的意义,领悟生命的价值。例如,在河网密布的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运河街道新宇村,村民李国叙在自己的家庭农场里带领研学的小朋友们一起挖藕、捉甲鱼,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知晓“藕鳖套养”的生态农业概念。
一些乡村研学项目更具“科技感”,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例如,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利用该县科学技术馆资源,让学生一边听讲解、参观科技展品,一边体验科普设备、学习科学知识。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乔家大院景区推出“商道传奇”AR主题研学课程和“晋商崛起”沉浸式研学体验课,AR体验课以手机APP为载体,通过答题游戏、NPC(非玩家角色)互动及知识点导览等,与乔家大院景区实景产生“对话”,引导学生体会开拓进取的晋商精神。
乡村研学游热度持续攀升的背后,是供需两端不断扩大的研学市场,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如何细分产品赛道,提升研学质量,打造独一无二的研学体验,答案应在不断“上新”的研学产品中寻找。
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
近年来,研学教育与农文旅融合发展趋势越发明显,成为城乡融合的新业态和重要抓手。
研学市场如火如荼,急需配套好软硬件设施。环境舒适、能满足家长及师生需要的乡村民宿,是保障研学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民宿与研学“携手”后碰撞出的火花,又能激荡出连锁反应,用活乡村闲置宅基地,为村民带来就业机会等。例如,在天津市蓟州区下营镇张家峪村,乡村民宿镶嵌在环秀湖水库与连绵群山间,成为京津冀地区游客热衷的假日休闲地之一。
同时,研学导师的巨大缺口吸引着年轻人返乡投身这一领域,为乡村带来新理念和新方法。以“90后”倪淑娜为例,她是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常安镇人,大学毕业后选择返乡创业,现任杭州富阳原素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吉庆农庄)总经理。除日常运营农庄外,她以研学活动为突破口,开发了休闲采摘、游园会、星空露营等趣味项目,成功将吉庆农庄打造成集“吃、玩、游、学、购”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园区。截至目前,该农庄已累计开展160余次主题活动,接待游客超过60万人次。(综 合)
原标题:“研学+农文旅” 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