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我,我就拼尽全力护你”

本文转自:扬子晚报

一个微信群,十年医患情

“你信我,我就拼尽全力护你”

袁玉芳与她的团队成员正在查房

“袁主任,麻烦您看看孩子的检查单,麻烦了!”

“指标正常,按之前方案护理就行,放心!”

类似的对话,在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袁玉芳和团队守护的“生命续航群”里,已持续十年。群中140余人,除5名医护人员,其余都是血液病患儿及家属。十年时光,医患早已成亲人,而他们共同的心愿,是群里的人能越来越少——少一人,就少一个孩子受苦,多一个家庭回归安稳。

通讯员 王树文 陈凤丽 陆雪川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朱鼎兆 文/摄

微信群的诞生 为患儿家庭点亮希望

白血病、实体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袁玉芳所在的儿科II病区,患儿最小的仅8个月,最大的也才14岁。2015 年,她初接触这些患儿家庭时,常看到家长躲在走廊角落抹泪,满是“怎么办”“能治好吗” 的无助。“建个群吧,让家长们能互相倾诉,我们也能随时答疑。”这个简单的想法,催生了首个“宝贝加油群”。

五年里,群里的患儿陆续康复。最后一个孩子出院那天,家长们在群里刷屏“谢谢”。袁玉芳和团队同事看着屏幕,眼眶泛红——这是他们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群变冷清”竟是如此幸福的事。

2020年,“生命续航群”接力开启,如今承载着60多个家庭的希望。袁玉芳常对团队同事说:“把服务做细,盼着哪天这个群也能‘退役’,再也没人需要它。”

全天候的守护 线上线下无缝衔接

病区患儿一大半来自淮安周边,他们在化疗或康复出院后,需要定期检查身体,有了这个群,就可以在当地县医院做检查,然后把检查单上传到微信群,免去了往返医院的折腾。袁玉芳说,这个微信群也因此充当了“互联网医院”的角色。

记者了解到,这个群早已不是普通的通信工具,而是患儿家庭的“定心丸”。深夜12点,家长发消息说“孩子突然发烧”,医护人员立刻指导物理降温,判断是否需急诊;家长纠结用进口药还是国产药,团队详细讲解利弊。

患儿小宇(化名)的爸爸至今难忘,孩子化疗后嘴巴疼、吃不下东西,他在群里随口一问,护士马上发来辅食教程。“那段时间我天天失眠,怕孩子病情反复,手机不敢离身。看到医护人员深夜还在回复,心里才踏实,觉得有人和我们一起守着孩子。”

24小时在线答疑、紧急协调床位、手把手教家庭护理,医护人员把医院的温暖搬进群里,实现“线上预警、线下救治”无缝衔接。

医患间的默契 “你信我,我尽力护你”

对患儿家庭而言,这个微信群是低谷时的“救命稻草”;对袁玉芳团队来说,群里的每条消息,都是沉甸甸的信任。“你信我,我就拼尽全力护你”,成了十年里医患间的默契。

8年前刚化疗回家的患儿小朵(化名)突然发烧,性格内向的小朵妈妈想在群里发求助消息,可手指悬在屏幕上不敢点发送。“怕得到不好的回复”,小朵妈妈说,“可发出去几分钟,医护人员就回复了,还有家长私信分享经验,我才觉得不是一个人在扛。”孩子出院那天,她反复开关群消息提醒,“既想远离‘病友群’,又舍不得这群一起熬过来的人。”

高危髓系白血病患儿小张(化姓)移植后出现严重排异,呼吸困难。深夜11点,家长在群里发孩子虚弱的视频,绝望地说“孩子挺不过去了”。袁玉芳看到消息,立刻打电话安抚,同时连夜联系多科专家,凌晨前制订出治疗方案。那段时间,医护人员每天在群里跟踪孩子情况,直到小张脱离危险。小张妈妈说:“当时我瘫在地上哭,觉得天塌了,袁主任的电话像救命稻草,让我又有了力气。”

“人财两空”是很多家庭的顾虑。患儿小峰(化名)的爸爸起初因怕花了钱又治不好,坚决不愿给孩子治疗。袁玉芳一次次上门劝说,群里家长一同开导:“我们孩子当初也这样,现在好好的!”小峰痊愈那天,小峰爸爸在群里发孩子跑跳的视频,哽咽着道歉。此后,他成了群里的“热心肠”,碰到有家长犹豫时,他就分享自己的经历:“信医院、信大家,一起扛,孩子肯定能治好!”

医护人员的心愿 “盼群里的人少点、再少点”

“这病能治好吗?孩子以后能上学、结婚吗?”面对家长的疑问,袁玉芳和同事从不轻易承诺,而是点开微信群:“看看这里,就有希望。”群里的 “康复相册”里,满是惊喜——“这个孩子在读大学,那个去年考上重点中学。”

戴先生(化姓)的孩子今年6月确诊白血病,他刚看到诊断书时觉得人生灰暗,“可看到相册里健康的孩子,突然觉得我的孩子也能这样,这份希望比药还管用。”

曾经的患儿浩浩(化名)康复后考上南京知名大学,他的妈妈常在群里分享:“浩浩去支教了”“浩浩给小朋友讲健康知识”。浩浩也会偶尔“冒泡”,鼓励其他新患儿:“化疗时我也怕疼,但想到能上大学就坚持下来了,你们也要加油!”浩浩妈妈说:“想把这份善意传下去,就像当初别人帮我们一样。”

每到学期末,微信群就成了“报喜群”:“孩子评上三好学生了”“考上重点高中了”“竞赛获奖了”……这些消息,比任何荣誉都让袁玉芳开心。

有孩子康复后,家长在群里告别:“我们退群啦,祝大家早日康复!”这时,群里满是 “恭喜”和“加油”。

“他们退群,说明孩子彻底好了,这是我们最想看到的。”袁玉芳告诉记者,“盼群里人少,不是不想见他们,是想让他们回归正常生活,不用再因生病和我们打交道。”

多说1句

最好的医患情 是盼你安康“无需再见”

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郑东辉说,在该院儿科,这份无需昂贵设备、全靠真心搭建的情谊,藏着医院全体医护人员最朴素的愿望:盼每个患者远离病痛,盼每份生死相托的情谊,最终都变成“无需再见”的祝福——因为最好的医患情,从来都是盼你安康,无需“续航”。

对于微信群的未来,医患有着共同期盼:“希望有一天群能‘闲置’,没人再进来,大家都笑着退群。”所有孩子健康,所有家庭安心,这便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一个微信群,十年医患情。“生命续航群”诠释着最动人的医患情——不是单向治疗,而是双向信任与守护。袁玉芳团队用行动践行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聊天记录

发布于:北京

上一篇:如何让压岁钱变成创业金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