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妈妈凑过来,献宝似的给我看手机里的“收益”:“今天刷视频赚了八毛,攒着给孙子买零食。”屏幕上的数字很小,她眼里的期待却很亮——直到我算了笔账:要刷1250条视频才能凑够1块钱,按每条15秒算,得连续划屏5个多小时,手指酸了、眼睛花了,时薪还不够买一瓶矿泉水。
这不是个例。最近常看到这样的故事:有阿姨刷到手指发麻,一天下来赚的钱不够付电费;有叔叔为了“邀请好友得36元”,挨个给老伙计发链接,最后发现要拉满20人才够提现;更让人揪心的是,有人在弹窗里误点了“自动续费”,没几天就被扣了近1800元,急得半夜睡不着。
我们总以为长辈是“贪小便宜”,其实藏在背后的,是更朴素的心思。他们那代人,一辈子信“劳动就有回报”,所以觉得“刷视频能赚钱”是“赶上了好时代”;他们怕给子女添麻烦,总想着“能帮家里省一点是一点”,哪怕这点“省”,要耗掉一下午的时间;甚至有些独居老人,刷视频的间隙能收到“您又赚了5分”的提示,反而成了孤独里的一点“陪伴感”——可这些,偏偏被当成了可以拿捏的“弱点”。
那些看似贴心的“赚钱机制”,藏着三重温柔的陷阱:它用“几分几毛”的即时反馈,抓住了长辈们“积少成多”的习惯;用“邀请好友得奖励”,让他们成了无意识的推广员;更用隐蔽的弹窗、模糊的条款,悄悄埋下付费的坑。平台赚着流量的钱,广告主拿着曝光的数据,只有长辈们的时间,像流水一样悄无声息地流走,还以为自己“占了便宜”。
其实子女能做的,从来不是“指责”而是“靠近”。与其说“这是骗人的”,不如坐下来和爸妈一起算笔“时间账”:“您刷一小时视频的功夫,咱们去楼下买个菜,还能顺便看看小区的花开了没”;与其担心他们误点付费,不如手把手教他们关掉免密支付,把常用的家人号码设成“紧急联系人”;更重要的是,多给他们一点“被需要”的感觉——让他们知道,比起“刷视频赚的八毛”,你更需要的是“听他们讲半小时的家常”。
监管部门的重拳出击当然重要,可对长辈来说,最实在的保护,永远藏在子女的耐心里。科技本该是帮他们链接世界的桥梁,而不是让他们在屏幕前“辛苦攒钱”的工具;那些手机里的“收益”再诱人,也比不上你回家时递上的一杯热茶,比不上陪他们逛一次菜市场的烟火气。
别让“刷视频赚钱”的套路,偷走了长辈的时间;更别让那几分几毛的数字,代替了我们该给的牵挂。毕竟对他们来说,最珍贵的从来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我的付出,能被孩子看见”。
发布于: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