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温柔以待每一个生命!00后“奶妈”动物园带“娃”记

每天清晨,走进上海野生动物园的小动物乐园,换上一身干净的工作服,保育员孙时奇总是迫不及待冲向育婴苑——她心里惦记着的“宝宝”们。这位身材瘦小的00后女孩,5年间亲手“抱”大的动物宝宝已经超过50个,其中不少还成了动物园里的“明星”。

喂奶、帮助排便、做身体检查、陪玩、打扫卫生、记录生长数据……抚育动物幼崽的工作琐碎又耗时,但孙时奇却乐此不疲。“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是她的信念,无论对人,还是对动物。

“特别幸运”成为保育员

孙时奇总说自己“特别幸运”。就读于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动物医学专业的她,2020年来到上海野生动物园实习,次年顺利入职,被分配至小动物乐园,成为一名专职保育员。

“我从小就特别喜欢小动物,家里也养了好几只。”孙时奇笑着说,当年得知被上海野生动物园录用、即将与动物宝宝日夜相伴时,她开心得好几个晚上没睡好。

家里的宠物毕竟常见,而这里,全是珍稀动物。她仍清晰记得刚来实习时第一次见到那些毛茸茸小家伙时的情景:“手都不敢伸,也不知道该怎么做,生怕一不小心就弄伤它们。”

后来,师傅告诉她,这些小家伙绝大多数是“弃婴”。动物界崇尚“优生劣汰”,母亲若无力抚养所有幼崽,或发现其中有体弱、残疾者,便会果断放弃,集中资源照顾强壮的后代。“此外,一些初次生产的动物母性不足,甚至不知如何照顾宝宝,容易无意间伤害幼崽。这时,保育员也会把幼崽送来育婴苑进行人工抚育。”

2001年,上海野生动物园育婴苑成立。一些动物 “弃儿”在这里被爱心照顾,20多年来,也培养出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奶爸奶妈”,他们成了孙时奇职业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

“我一直记得沈亚军老师说的‘两个第一’:第一周最关键,第一条别生病。”孙时奇说,“新生儿的第一周必须寸步不离,24小时轮班看护。喂奶、按摩刺激排便、测体温、观察精神状态……所有操作都要定时定量,一点都不能马虎。”

责任和爱心让她一路成长

5年时间悄然流逝,在师傅们手把手的传授下,她也从新手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奶妈”,带大的动物宝宝超过50个。因为工作需要,她反而和家里的宠物疏远了。“动物靠气味认人,我身上沾了宠物的味道,回来它们就会排斥我。没办法,只能把家里的‘小可爱’送去爷爷奶奶那儿。”

现在的育婴苑里,有4只刚满两个月的小狮子。每天早上,孙时奇拿着奶瓶走近时,它们就小跑着凑过来,一边蹭她的裤脚,一边摊开肚皮打滚撒娇。“它们最黏人,天天这样迎接我。如果哪只安安静静躺着不动,我反而要紧张,是不是身体出问题了?”

小狮子喝奶时和人类婴儿一样幸福。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喝起奶来特别凶!”她一边笑着说,一边轻轻抚摸着小狮子的头,听着它喉咙里传来满足的咕咚声。那一刻的小狮子,神情与人类婴儿别无二致——安稳、信任且幸福。

但两个多月前刚送来时,它们还双眼未睁、浑身软绵绵的。尽管已有5年的育幼经验,每次接手新的动物宝宝,孙时奇仍会有些紧张。“哪怕同一种动物,每个个体也不同,照顾方式也要不断调整。始终处在探索和学习的路上。”

小猩猩安静地在孙时奇的怀里吃果泥。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喂完奶,陪小狮子玩了一会儿,她又拿着清洁工具和果泥来到旁边小猩猩的爱舍。新一轮“闹腾”开始了——小猩猩一会儿骑小车,一会儿荡秋千,像个拼命炫耀新技能的小孩。而最后,它总会安静地蜷在孙时奇怀中,一口一口吃着最喜爱的果泥。

细心守护每一个生命

“其实照顾动物宝宝,比照顾人类婴幼儿更难。”孙时奇感慨道。

读书时,为了拓宽就业面,她考过育儿证,也带过小宝宝。“婴儿不舒服会哭闹,再大一点能说话表达,但动物宝宝不会。全靠我们多观察、多揣摩,学会‘察言观色’。”

孙时奇在给动物宝宝冲奶。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胃口、大便颜色、精神状态,都是判断动物健康的重要指标。“如果新生儿体重连续两天不增长,那一定出了问题。”她解释道,和人类婴儿类似,动物宝宝也容易消化不良、感冒甚至得肺炎,“能否第一时间发现异常,常常决定了它们能不能活下来。”

也因此,育婴苑必须24小时有人值班。一旦出现状况,就要立即联系兽医。“因为我毕竟是女孩子,夜班大多都是师傅们主动替我值的。他们比我辛苦得多。”她的话语间带着感激。

这个看似文静、内敛的00后姑娘,在同事眼中却格外有担当。2022年有一段时期,她主动请缨,同时照顾出生不到一周的非洲狮、两头小黑熊、一只耳廓狐、三只小水獭和一只黑白领狐猴宝宝,还通过直播分享“带娃”日常,观看量突破千万,引来无数网友点赞。

孙时奇定期为宝宝爱舍打扫卫生。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经常有朋友和同学说,羡慕我的工作,每天能跟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在一起。说实话,我也很享受,但更觉得是一份责任。”孙时奇说,作为一名保育员,最难受的时刻莫过于动物宝宝长大后要被送去展区,“特别是灵长类,它们特别聪明,会紧紧抱住你不肯放手,就像孩子不愿离开妈妈。”

闲暇时,她偶尔会去看看曾经带大的猩猩“红豆”。如今它已经在猩猩群中顺利合群、适应良好。“虽然分开很久了,但它隔着玻璃看到我、听到我叫它名字,还是会兴奋地跑过来、比划各种动作。有时候我看着看着,眼泪就掉下来了。”她轻声说,“可能这就是感情吧。”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都是大自然的杰作。生命不息,希望常在。愿每一个初来的生命,都能像这样被爱意包裹、被细心守护。

匠人心语

——是责任,也是敬畏

记者: 做好动物宝宝的“奶妈”,在您看来最需要怎样的一种心态?

孙时奇: 我觉得不仅仅是喜欢,更要有一种“匠心”。它不只是喂奶、打扫这么简单,更像是在做一件精细的、需要持续专注的事。每一个小家伙来到这儿,往往生命非常脆弱。你得像解谜一样,从它们微小的动作、叫声甚至粪便的颜色中去读懂它们的状态。这份工作考验的是持续的关注和专业的判断,是用心去揣摩每一个生命独特的“语言”。

记者: 您提到“持续专注”,在实际照顾中,最难把握的是什么?

孙时奇: 最难的是“适时干预”。比如排便,幼兽自己不会,我们必须模仿母兽舔舐的方式,用温湿的纱布轻拍刺激,力度、频率都要非常谨慎——轻了没用,重了可能受伤。喂奶也是,奶温差一度有些宝宝就不肯喝,每一口的量也要严格记录,体重连续两天不长就要立刻调整方案。它不像照顾孩子能沟通,所有判断都来自经验与细节。这是一种不断的调试,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最适合当下那个生命的答案。

记者: 您觉得您所理解的“匠心”,背后支撑您的是什么?

孙时奇: 是责任,也是敬畏。我常常提醒自己:我手上的不仅是小动物,更是一个独立生命。你怎样对待它,影响的是它一生的生存能力和性格。就像我们带大的小猩猩“红豆”,现在见到我仍然会兴奋地拍玻璃——那不是条件反射,是信任。匠心不只是技术,更是你愿不愿意把情感和专业融合进去,让它们即使离开育婴苑,也能健康、快乐地活下去。这不是流水线,是生命工程。

头图为孙时奇在喂奶前安抚小狮子的情绪。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发布于:上海

下一篇:周也练芭蕾压腿疼哭,动作进步明显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