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北京邮电大学:打造智能互联的“大思政课”体系 激活数智育人新动能

  近年来,北京邮电大学紧抓教育数字化发展机遇,发挥信息科技特色优势,打造智能互联的“大思政课”工作体系,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加精准落地落实。

  乘“数”而上,重构思政课堂新生态

  学校发挥信息科技特色优势,自主开发了智慧思政平台矩阵,推动师生“共学、共研、共建、共享”,有效提升了“大思政课”育人实效。打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管理与育人、实践与成长等环节,实现思政教育从“数据信息化”向“数智赋能化”跃迁。普遍推广“思政有我”智慧教育教学平台,整合大数据学情分析系统、AI教学助手、虚拟仿真实践资源等,提供更具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案。优化教学资源供给侧改革,集成首都“四个中心”资源优势、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伟大征程”“寻找李白”“北邮三老对话”等沉浸式智慧化教学场景,提升教育教学实效。根据教学内容精准推送时事热点,支持教师“按需取用”和学生“个性化学习”,深化研究性学习和思辨训练,引导学生学深悟透思政课的“大道理”。

 突出特色,焕发思政资源新活力

  组建由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信息技术专家、学生骨干组成的数智思政团队,形成“需求导向-技术研发-应用反馈”闭环。借助专业课思政知识图谱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整合课程思政元素,打造“5G技术中的自主创新”“网络安全中的家国情怀”等6万+个性化思政教育案例,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显性教育和价值塑造、文化浸润等隐性教育深度融合。启动数字化红色场馆文化涵育计划,将北邮70年校史精神文化和丰富的场馆资源转化为数智化文化育人资源,通过数字孪生、智能交互、人机协同等方式,创新展陈、互动和传播方式,让校史文化从静态展示转为动态体验,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共鸣,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化价值认同。

深化融合,拓展思政育人新场域

  以科研育人反哺“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引导师生在大国重器、重大工程实践一线开展现场教学,接受最生动的思想洗礼。组织学生参与“北邮一号”卫星研发等国家重大项目的数字仿真训练,开发“网络强国”实践地图等。推动科学家和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师生走上讲台,讲述科研工作背后的故事,打造数字教学案例,激发科研报国的志向追求。以实践育人拓宽“大思政课”教学半径,依托“红雁助学”大中小协同共育智教平台,构建“线下支教+云上助学”的新型帮扶模式,引导青年学子在帮扶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将青春华章写在京华大地上。以网络育人延展“大思政课”教学空间,打造“邮大师AI助手”、思政智能体、元宇宙等虚拟沉浸式教学场景,以身临其境的体验感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实现“四个更加精准”

  通过打造智能互联的“大思政课”体系,北京邮电大学有效实现了“四个更加精准”。师生画像更加精准。结合AI算法和大模型,对学生的思政学习行为、兴趣偏好进行动态分析,以“课程思政画像”为教师智能推荐教案,通过“学生成长画像”为学生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达成双画像精准匹配。内容供给更加精准。借助技术赋能,将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就、信息科技特色红色文化、校史资源文化等转化为鲜活的“大思政课”数字教学资源,让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师生需求。教学方法更加精准。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整合课程思政元素,生成个性化教学案例,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教育评价更加精准。打造智能化教学评价与反馈体系,依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科学设计育人目标,通过多模态数据采集、智能评价工具、即时反馈机制等,不断强化过程评价,持续探索增值评价,实现教、学、管、评的育人闭环。

原标题:“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北京邮电大学:打造智能互联的“大思政课”体系 激活数智育人新动能

上一篇:荷兰华人黄玮:在教与学中看到人生的多样可能
下一篇:公安部推出《中国公安》国际形象宣传片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