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世界怎么变化,每个国家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永远都是真善美,都必须正。
有了这个大前提,再来看第六代的贾樟柯、王小帅、管虎、娄烨、陆川、宁浩等人。
张元本是第六代最早的领军人,也扛起了独立电影的大旗,自己的电影也别具一格,但他自己作死,思想又歪,所以现在已经不可能再接触电影了。
余下的他们。
一开始的题材都是聚焦边缘人群和社会转型时期的个体困境,风格以纪实为主,当他们以此为创作灵感的时候就注定了他们不可能走向主流。
《小武》讲小偷,《站台》讲自己,《上车,走吧》讲农民工进城务工,《寻枪》讲丢枪、寻枪、疯了,《香火》讲和尚骗钱。
娄烨就不用过多赘述了,他的哪一部片子能上得了正经台面,不是刻意拍敏感历史事件,就是专门针对敏感题材,让墙内感觉“好敢说”,让墙外感觉“他被压迫的不敢说。”
这些类型的电影,别说内地了,哪都行不通。
以喜剧和警匪为主的香港不会流行,被好莱坞统治的台湾不会流行,哪怕素来号称什么都敢拍的韩国也不会流行。
日本更别提了,他们更喜欢《那山那人那狗》这种治愈型的影片。
再说好莱坞,打开世界影史榜一看便知,基本就是他们的天下。
不是卡梅隆就是漫威,要么就是迪士尼动画,亦或是星球大战、壮志凌云、侏罗纪世界,根本看不到第六代拍的这些题材。
你可以指出美国哪里不好,民众有哪些不满,甚至阴阳总统,但不能不爱国,美国电影的逻辑就是这样,不允许片中有歪辟谷的反美情节。
宁浩在《绿草地》之后就开始执导商业片,一手建立的导演扶持计划也培养了大量现今中国电影的中流砥柱,但他自己却越来越不如当年了,算是第六代主流第一人,但也无计可施。
陆川也很快转型,奈何自己能力不济,《南京南京》又蠢又歪,此后的《王的盛宴》《九层妖塔》《749局》烂到令人发指,主流给了他机会,但他自己不争气。
管虎比他们好运,《杀生》票房失败,转向商业片,还接到了《金刚川》《八佰》《东极岛》这种更能代表主流的主旋律,结果呢?夹带私货,虚无主义,胡编乱造,自然被淘汰。
其他第六代是不想走向主流吗?当然不是,谁会跟钱过不去。
毕竟不是每一个第六代都能跟贾樟柯一样可以办电影节,搞教育、发行赚大钱,以至于连电影都不用拍了,这玩意儿不如这些来钱快。
可商业片是需要技法,需要明星,需要票房的。
爆炸贝可能叙事简单,但视效拉满,张艺谋也许讲故事不行,但摄影、色彩无敌,诺兰被人吐槽,但碎片化的叙事方式还是能唬住人,也利于精讲,姜文醋饺子那一套审美疲劳,可也能养活万字解析。
他们的片子也许故事不行,但片中的演员是美的,《红高粱》的巩俐,《我的父亲母亲》的章子怡,《妖猫传》的刘昊然,《邪不压正》的许晴,这就能吸引到演员加盟,资本投资,有时候还能去一趟欧三和奥斯卡,运气好还能拿个奖回来。
再看第六代,抄dogma95的手持摄影,实景拍摄,素人演员。
光靠这三点在商业片领域可是玩不转,商业片必须严格的流程化,宣发、制作、拍摄、后期、统筹,精细到每一步。
有时为了招商引资,明星演员是必须的,商业片不赚钱那就是白搭,但第六代俨然操盘不了大投资、大制作,固守作者性又是商业片的大忌,第六代引以为傲的东西也没了。
此外,翻看中国影史榜,票房高的片子无外乎喜剧、动作、家与国,换句话说,必须得有原创一个广而告之的故事的能力。
可第六代从出道到现在一直是路径依赖,边缘群体,变革人群,新旧时代,这都是现成的故事,不怎么需要加工加料,只要写实拍出来,大体上就成了。
但商业片得是陈思诚这种以市场和观众为主导的思想,做随大势的导演,把电影当商品,文艺创作只是时代的注脚,而不是自诩为艺术家,高高在上。
且不要求他们能像陈思诚一样有高票房。
就说另一点,他们能像陈凯歌一样把画面拍美吗?不能,他们能像张艺谋一样掌控大场面吗?不行,再怎么嘲第五代,人家至少有技法。
而第六代,妥妥的吃时代红利,商业片视效这一块都做不成,原创故事又力不从心,明星也没有,那观众花钱去看什么?
何况第六代现在连拿奖的优势也没了,怎么走向主流。
主流是需要人,但主流也不是什么人都需要,观众是想看到人才的推陈出新,但也不是什么歪瓜裂枣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