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0日下午,美国海军“新奥尔良”号两栖船坞登陆舰在日本冲绳附近海域突发大火,持续燃烧12小时才被扑灭。这艘万吨级舰艇属于圣安东尼奥级,事发时停泊在美军“白滩”基地外,造成2名船员轻伤。美军反复请求日本支援,最终在多方协作下控制火势,但具体原因仍在调查中。这一事件引发了对美军舰艇安全管理的广泛质疑。
火灾的突发与蔓延过程
当地时间8月20日16时,停泊在冲绳县宇流麻市“白滩”海军基地附近的“新奥尔良”号(LPD-18)突然起火。现场目击者描述,在18时左右看到舰艇冒出浓浓黑烟,但未观察到明显火焰。火灾迅速蔓延,舰首部位成为主要着火点,烟雾不断升腾。尽管船员立即展开自救,火势却难以控制,持续闷烧至次日凌晨4时才被彻底扑灭。整个事件历时12小时,期间美军始终未疏散船员,仅造成2人受轻伤。目击者和日本海上保安厅的报告都强调,烟雾是主要特征,暗示内部火源可能较为隐蔽,加剧了灭火难度。
美日协作灭火的反复波折
火灾发生后,美军与日本海上保安厅的协作过程充满曲折。冲绳县中城海上保安部在20日17时许首次接到美军求助,请求协助灭火。然而,仅仅55分钟后,美军突然取消请求,并要求日方船只“为安全起见,不要接近美舰约1公里范围”。这一决定让灭火工作陷入停滞。直到19时30分左右,美军再度发出支援请求,日本海上保安厅和自卫队舰艇才迅速介入,共同参与灭火作业。日本广播协会(NHK)的视频画面显示,尽管多艘日本船只投入协助,但火势仍持续了整夜。这种反复请求的行为暴露了美军内部灭火能力的不足,也凸显了协作中的信任与效率问题。
舰艇背景与近期活动轨迹
“新奥尔良”号是美国海军圣安东尼奥级两栖船坞登陆舰的第4艘,全长208.4米,宽32米,总吨位达24433吨,可搭载800名海军陆战队员,并配备LCAC气垫登陆艇和MV-22“鱼鹰”倾转旋翼机。其母港为日本佐世保基地,自2007年服役以来,一直是美军在亚太地区的重要力量。火灾发生前,该舰于8月11日离开佐世保,17日抵达冲绳白滩海域,期间多次进入港口进行训练活动。这些频繁的移动和训练可能增加了舰艇的负荷,但资料未显示任何直接关联。舰艇的庞大尺寸和复杂结构(如船坞设计)本就容易积累隐患,一旦起火,内部空间密闭,导致烟雾扩散快、灭火难度大。
事故后果与调查进展
火灾造成的最直接后果是2名船员轻伤,但美军声明称所有船员将继续留在船上,未要求疏散。日本海上保安厅相关人士透露,火灾未引发沉没风险,舰体结构基本完好。然而,事件暴露了更深层问题:美军损管(损害控制)能力被指“再也没有传奇”,意味着传统的高效应急机制失效。目前,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已启动调查,但具体原因尚未公布。资料显示,火灾可能源于舰首区域,但目击者未见明火,暗示火源或为电气故障或易燃物积累。灭火过程中,美军反复求援的行为,也指向了内部系统失灵或资源不足。
为何火灾持续12小时之久
这场大火为何能烧足12小时?资料指向了多重因素。首先,美军自身灭火能力出现短板。在火灾初期,船员未能有效控制火势,被迫反复求助日方,甚至在取消请求后重新求援,暴露了应急响应的混乱。其次,舰艇设计特点加剧了难度。圣安东尼奥级登陆舰内部舱室复杂,烟雾易积存,目击者只看到黑烟未见火焰,说明火源可能位于隐蔽位置,延长了扑救时间。此外,协作延误也拖了后腿。美军要求日方保持1公里距离的临时指令,浪费了宝贵时间;而日本支援虽及时,但面对万吨级舰艇的火灾,外部灭火效率有限。最终,这些因素叠加导致闷烧整夜,成为近年美军罕见的长时事故。
总结
美军“新奥尔良”号在日本港口外起火事件,不仅是一场持续12小时的火灾,更揭示了舰艇安全管理的潜在漏洞。从反复求援到内部损管失效,整个过程凸显了美军在亚太部署中的脆弱性。尽管原因仍在调查,但事件已对美日军事协作投下阴影——高效合作在关键时刻遭遇信任波折。未来,调查结果将决定类似事故的预防措施,但无论如何,这次大火提醒我们:万吨巨舰的安全,离不开扎实的日常维护与无缝的国际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