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间窑洞成了仓库官兵温馨的港湾,见证军人家庭的团圆

温暖窑洞

■刘芳芳

那天,望着连绵起伏的山,军嫂胡小艳的心情变得激动起来。因为丈夫肖翔告诉她,看到山,就离他的单位不远了。

肖翔是第82集团军某旅仓库的一名战士,他所在的营区坐落于一个山沟沟里。这天,胡小艳凌晨5点多就带着女儿出发了。一路上,她们娘俩换乘了好几趟车。坐在最后一趟车上时,胡小艳迷迷糊糊睡着了。醒来时,她发现手机里有好几个未接来电。她打起精神,发消息告诉丈夫,她和女儿应该快到了。

胡小艳的家在江西赣州丰县的一个小山村里。来部队看丈夫肖翔,是她经历过最远的旅程。尽管肖翔叮嘱她行李从简,但胡小艳还是大包小包拎了许多。出门前,她又把两瓶辣椒酱塞进包里。这是肖翔在家时最爱吃的东西。

胡小艳抱着女儿走出出站口,就看到两个身穿迷彩服的军人朝她们走过来。“嫂子,肖班长在值班,让我们先过来接你们。”带车干部梁文盛笑着接过胡小艳手中的行李。胡小艳怀中的女儿,见到两个叔叔笑了。胡小艳说,肖翔经常穿着迷彩服,所以女儿看到穿迷彩服的人就格外开心。

路上,梁文盛告诉胡小艳,仓库为家属建了两间家属房,离营区很近。胡小艳十分欣喜,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两间家属房的样子。

车顺着一条小路,来到村庄的后边,在营区门口停下了。胡小艳一眼就看到了在大门口等候的丈夫。肖翔忙上前接过行李:“你们娘俩这一路辛苦了。”

肖翔领着胡小艳和女儿,穿过营区,来到一个小院。院子里有两孔窑洞、一片菜地,还摆着石桌和石凳。肖翔告诉她,这里是官兵利用休息时间,一点点建起来的。为了让家属们夏天时可以坐在院子里乘凉,他们专门从山下拉上来几块方方正正的石头,拼成了“一桌四凳”。考虑到家属下山买菜不方便,战士们每次巡逻都会带回一袋土,就这样积少成多,在院子里打造出一块菜地。

看着那两孔简朴的窑洞,窗台上还晒着干辣椒,还有院角那畦刚浇过水的青菜,胡小艳心里感到十分温暖。

单位的任务繁重,官兵常年连轴转。家属来队本是盼着团聚,却常常变成“看得见摸不着”的牵挂。“不能让咱们的官兵亏欠家人。”在一次队务会上,仓库领导指着营区外那片向阳的山坡说,“这处地形适合挖窑洞,冬暖夏凉,离仓库也近。将来家属住进来,站在院子里就能望见咱库房的灯。”说干就干。经过官兵齐心努力,窑洞在去年落成。

回想起上一次来队探亲,胡小艳还记忆犹新。两年前的冬天,她带着刚满周岁的女儿来队探亲。仓库正赶上年度物资清点,肖翔所在中队从早到晚都扎在库房里忙碌。有天夜里下了雪,女儿突发高烧。在一位战士的陪同下,胡小艳和孩子去了医院。肖翔值班结束后,才匆匆赶到医院。

分别那天,把胡小艳母女送到车站时,肖翔忍不住说:“对不起,你们来这儿半个月,我没有好好陪你们。”这个在训练场上从不叫苦的汉子,在那一刻红了眼眶。

“妈妈,快看!”女儿的声音将胡小艳的思绪拉回现实。窑洞的墙上,贴满了军娃们的画,有的画着穿军装的军人,有的画着窑洞和菜地,还有的歪歪扭扭写着“我爱爸爸”。窗台上,还摆着一盆仙人掌。肖翔告诉她,这是中士李校同的妻子刘荷肖栽的。

刘荷肖是第一个来队探亲住进窑洞的军嫂。每天清晨,她跟着起床号起来,给院子里的青菜浇一遍水,然后坐在窑洞门口择菜。等李校同傍晚下班后,一家人就围着小桌吃顿团圆饭。

如今,这两间窑洞成了仓库官兵温馨的港湾。让人暖心的,还有院子里那个小菜园。每个在这里住过的家属,都想为官兵留下些什么。春天撒下的豆角籽,夏天爬满了竹架;秋天收获的萝卜,被腌成咸菜交给炊事班;冬天,战士们把白菜整整齐齐地摆在院子的台阶上,等着下一位家属的到来。

“八一”那天,胡小艳在院子里支起锅,为官兵包了顿饺子。青菜是从菜地里摘的,肉馅是炊事班提供的,女儿举着刚包好的“元宝饺子”开心地满院子跑。晚上开饭时,胡小艳热情地为官兵端上一盘盘饺子。

那天,夕阳西下,窑洞顶上的烟囱冒出袅袅炊烟。刚下哨的肖翔匆匆赶回家。餐桌上,胡小艳准备了他爱喝的排骨莲藕汤。风穿过白杨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低声吟唱着一首关于温暖的歌谣。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