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档,一股“打工人”热潮席卷银幕。《长安的荔枝》里为运送荔枝疲于奔命的小吏,《浪浪山》中底层小妖的职场挣扎,都让观众直呼“太真实”。多部影片不约而同聚焦职场小人物的困境与突围,引发了广泛共鸣。这波“打工人”题材为何能成为暑期档的宠儿?
一、行业跟风,是把双刃剑
影视行业向来有“什么火拍什么”的惯性。主旋律题材火了,便扎堆涌现,直到《长津湖》后观众审美疲劳,《志愿军》反响平平;神话题材动画火了,又迅速挤满“神话新编”赛道。当《年会不能停》以犀利幽默的职场叙事成为爆款,嗅觉敏锐的创作者自然将目光投向了“打工人”领域。然而,历史经验表明,盲目跟风极易透支题材红利。若后续作品缺乏新意,只是简单复制套路,很容易重蹈某些主旋律电影(如票房惨淡的《东极岛》)或神话改编作品的覆辙,最终被市场抛弃。
二、“打工人”标签,营销的魔法还是真实的底色?
仔细观察,部分影片的“打工人”属性,更像是宣传时贴上的标签。有观点指出,由于电影宣发团队高度重合,当某一类型成功,后续作品会刻意放大其“小人物”特质,强行归类为同类题材。去年邓超主演的《胜券在握》,核心是职场现实与爽文结合,风格接近《年会不能停》,却因弱化了喜剧元素而票房遇冷。这揭示了一个现实困境:纯粹的办公室内斗或职场困境,其戏剧张力和新鲜感有限,单纯依靠“打工人”标签未必能赢得市场。
三、永恒的小人物,不变的共情密码
剥开“打工人”这层时髦外衣,这些电影真正打动人的核心,是亘古不变的小人物叙事。无论是《长安的荔枝》里为任务搏命的李善德,还是《浪浪山》中卑微求生的小妖怪,他们面对庞大体制、不公命运的挣扎与韧劲,瞬间击中了银幕前无数普通人的心。这种共鸣并非“打工人”身份的特权,而是源于影视创作中对底层人物的持续关注与深刻描摹——从卓别林《摩登时代》流水线上的工人,到今天格子间里的你我。观众在角色身上看到的,是自己为生活奔波的身影,是那份不甘与希望交织的普遍情感。
打工人电影的火爆,是市场敏锐捕捉社会情绪的结果,但更深层的驱动力,在于创作者是否真正触摸到了小人物的灵魂。 当影视作品能真诚呈现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悲欢、困境与微光,而不仅仅是贴上时髦标签或复制成功套路时,“打工人”的故事才能真正拥有穿越屏幕、直抵人心的力量。暑期档的这波热潮,既是对现实的映照,也是对创作者的提醒:共情,永远比跟风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