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东京,靖国神社在刺耳的扩音器广播与救护车鸣笛声中迎来特殊“访客”。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80周年纪念日当天,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以“奉命”姿态参拜靖国神社第一鸟居,成为石破茂新内阁成立后首位公开“拜鬼”的阁僚。这一动作迅速点燃舆论——当历史反思被刻意模糊,政治投机便披着“和平主义”外衣悄然登场。
一、石破茂的“矛盾史观”:认可侵略,否定战术?
资料显示,石破茂对靖国神社的态度暗藏危险逻辑。他曾在历史问题上提出分裂观点:一方面承认日本帝国军人“开疆拓土”的正当性,将侵略行为合理化;另一方面又批评卢沟桥事变和偷袭珍珠港是“自私自利”的战术失误。这种史观本质上将战争罪行偷换为“方法论错误”——侵略本身无错,错在“方式不当”。
更值得警惕的是其公开表态。在战败80周年演讲中,石破茂强调“大多数人已不知战争”,却绝口不提日本作为加害者的历史责任。这种刻意制造的“记忆断层”,恰是日本右翼长期淡化侵略史的教育成果。日本世论调查会最新民调印证了危机:仅42%的民众明确将太平洋战争定性为“侵略”,超半数人选择沉默或模糊立场。
二、“奉命参拜”背后的政治秀场
小泉进次郎此次参拜被冠以“奉命”之名,暴露了精密的政治算计。作为前首相小泉纯一郎之子,其姓氏自带保守派光环;选择农林水产大臣这一相对“低风险”职位打头阵,既能试探国内外反应,又可避免首相直接卷入漩涡。
这种操作延续了日本政坛的经典套路:阁僚参拜本质是向国内右翼势力“交投名状”,同时为未来修宪铺路。石破茂虽未亲自现身,但其内阁成员行动已传递明确信号——正如分析所指,这与美国政客“疯言疯语讨好选民”并无二致。当战犯牌位沦为政治工具,“反省历史”便成了空洞的表演台词。
三、80年未愈的“历史失忆症”
日本社会对战争认知的扭曲,是政治投机得以滋生的土壤。民众对广岛长崎核爆的创伤记忆深刻,却对南京大屠杀、强征“慰安妇”等加害历史集体缄默。这种选择性遗忘被体制化:教科书将侵略美化为“进出”,媒体将战犯描绘成“为国献身的英灵”。
靖国神社正是这种扭曲记忆的实体化象征。石破茂曾直言此处供奉者“非国家英灵,而是把帝国拖入深渊的军头”,但如今其内阁成员仍向这些甲级战犯鞠躬——当政治利益需要时,批判者亦可成为纵容者。
结语:假面下的危险游戏
80年前,日本在《波茨坦公告》上签字投降;80年后,部分政客仍在用“拜鬼”试探和平底线。石破茂内阁的参拜闹剧,本质是一场针对国内保守选民的“政治真人秀”,其核心台词是:历史可以被工具化,罪行可以被方法论化。
当一国领导人将侵略史切割为“合理目标”与“错误手段”,当民众对战争的认识只剩“受害”而抹去“加害”,所谓“永不再战”的誓言便成了空中楼阁。历史从不因时间流逝而褪色,真正的危险永远始于遗忘——尤其是刻意制造的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