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原谅也没关系》:当情绪风暴来袭,该如何自救?

文 | 有书君 · 主播 | 安东尼

今天我们继续共读《不原谅也没关系》这本书

在上一节我们说到,童年时期面对威胁时产生的本能反应,在创伤的影响下,逐渐演变成了顽固的防御模式,将我们困在不幸中。

通过在认知、情绪、身体和灵性层面进行疗愈,我们有机会走出阴影,创造全新的人生。

那么,在这一节中我们来看看,陷入情绪风暴时,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呢?

情绪闪回

情绪闪回是CPTSD中最典型、也最令人痛苦的症状之一。

它往往突然来袭,让我们失去对现实的判断,以及对自我的掌控,瞬间回到童年时的紧张、无助、恐惧等强烈的情绪之中。

那么,情绪闪回到底是怎么被引发的呢?

情绪闪回的诱因主要有三类,包括外在诱因、内在诱因和存在性诱因。

它们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潜意识,能够瞬间击溃我们的心理防线,让我们情绪崩溃。

因此,学会识别和理解这些诱因,是调节情绪、减轻闪回反应的重要一步。

外在诱因通常来自现实中的某些人、物、地点、表情或交流方式,它们与早年创伤情境存在某种相似性,足以触发记忆中没能愈合的伤痛。

比如,看到长相或气质酷似施虐者的人,或听到与童年时相似的羞辱言辞,都可能引发强烈的情绪闪回。

沃克自己也曾深受外在诱因的困扰。

他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常常陷入严重的表现焦虑,尽管热爱讲课,却总要强撑着才能上台。

直到有一天,他才意识到:这种焦虑的来源,是童年在晚餐时与家人交谈的那种不安感。

他在潜意识里害怕,父母会像过去那样突然出现,当众羞辱他。

觉察到这一点后,他开始在去讲课的路上,练习用积极的话语鼓励自己。

坚持一段时间后,他的焦虑显著减轻了。

情绪闪回的内在诱因,往往来自“内在批判者”的持续攻击。

它表现为关于危险和失败的想象,或者对完美主义的追求,这会让我们陷入无休止的自我否定中。

例如,受到内在批判者攻击时,即使是做一件小事,我们也会反复设想最糟糕的后果,觉得自己一定会出错。

我们还会想象出随之而来的指责和羞辱,让自己提早体验本不存在的痛苦。

又或者,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会突然觉得自己不被喜欢和接纳,始终处于高度戒备的状态。

情绪闪回的存在性诱因,指的是那些任何人都会经历的普遍性痛苦,比如可怕的国际事件、艰难的抉择、疾病,或周期性的孤独。

这类事件虽然是人生的常态,却特别容易触发我们的闪回。

这是因为,如果我们内心充满了未被理解和安抚的痛苦经验,当现实中的苦难触动记忆时,情绪反应就可能成倍放大。

了解情绪闪回的诱因,并不能让我们完全避开闪回,但它能帮助我们更早觉察到闪回的来临,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情绪闪回升级为彻底的情绪崩溃。

管理情绪闪回的方法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与自我疗愈中,沃克认识到,情绪闪回虽然突如其来、令人窒息,我们对它却并非无计可施。

他提出了一系列情绪管理步骤,能够帮助我们缓解痛苦,调整情绪,逐步重建自我支持系统。

这些步骤主要分为四类,包括认知觉察、自我安抚、思维调节和长期支持。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

管理情绪闪回的第一类方法,是建立认知上的觉察,也就是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一次情绪闪回。

首先,我们需要识别闪回的发生。

当我们突然被一种熟悉的恐惧、羞耻或无助感包围,仿佛重回童年的某个脆弱瞬间,那往往就是情绪闪回在起作用。

这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对自己说:

“这些情绪源于过去,它们不会真正伤害我,现在的我是安全的。”

接着,我们可以提醒自己:

“我已经长大了。”

如今的我们,已经拥有了成年人的身体,也拥有了童年时没有的盟友、经验和资源。

这一认知能帮助我们从“受害者”状态中稍稍脱离出来,重新找到掌控感。

在第三步,我们需要破除那种“闪回永远不会停止”的念头。

很多人在闪回中,会被压倒性的情绪吞没,感觉自己会永远困在其中。

但情绪的本质是流动的——它像潮水一样来,也会像潮水一样退去,负面情绪也不例外。

最后,我们可以去思考,这次闪回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伤痕。

我们或许能够发现,自己内心深处还有未被照顾到的部分,需要我们加以关注。

管理情绪闪回的第二类方法,是学会安抚自己,像照顾一个受惊的小孩那样,温柔而坚定地拥抱内心的混乱与恐惧。

首先,我们需要设定界限。

我们有权利离开那些让我们感到不安的人和环境,也可以勇敢地拒绝不合理的对待。这是我们对自己的尊重。

接下来,我们可以试着安慰那个内在的小孩,也就是那个在很久以前受过伤,如今借着情绪闪回向我们求助的自己。

我们需要让他知道,自己会无条件地支持他。

最后,也是最不该忽略的一点,就是给自己一个哀悼的空间。

很多情绪闪回,其实源自未曾说出口的悲伤,以及从未被看见的委屈和愤怒。

当我们允许自己去哭、去愤怒、去失望,也是在慢慢接纳那个完整的自己。

管理情绪闪回的第三类方法是思维调节,在疗愈过程中,我们需要常常调整脑海里那些突然冒出来的极端想法。

当情绪席卷而来,我们的脑子很容易被带偏。

比如,会突然蹦出“我真没用”“我真懦弱”“我太冲动了”“肯定都是我的错”等等这样的声音。

如果听从了这些声音,我们很容易全盘否定自己。

因此,当我们发现自己被这些念头淹没时,不妨暂时停下来,通过深呼吸让自己放松,并清晰地告诉自己:

“这不是真实的我。”

接着,我们可以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优点上,或者回忆自己的成就,这能够改变我们对自己的负面认知。

管理情绪闪回的最后一类方法,是寻求长期的支持。

首先,我们需要主动去建立安全的关系。

处于脆弱状态时,我们可能会想要远离人群,独自面对。

但是,适当和值得信赖的人分享感受、表达需要,能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力量。

其次,我们要学会识别触发闪回的诱因。

在反复的情绪闪回中,提高对诱因的觉察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提前做好心理准备,避免再次落入情绪深渊。

最后,我们要让自己明白,疗愈是个反复的过程。

无论在疗愈过程中遇到怎样的挑战,我们都不用有负担,只需要坚持走下去就好。

沃克的许多患者,会将这些方法贴在镜子前或存在手机里,方便在遭遇情绪闪回时及时查看,采取相应的策略。

管理情绪闪回,不是让它们彻底消失,而是学会在它们袭来时,把自己带回现实,回到一个更安全、更有力量的状态。

给自己无条件的爱

随着疗愈的深入,我们对自我的认识逐渐加深,在遭遇情绪闪回时,也能清晰识别诱因,及时采取行动。

但是,我们察觉诱因的努力,有时候也会失败,尤其是在睡梦中被闪回惊醒时。

入睡前一切安好,醒来时却惊慌不已,这种体验会令我们困惑而不安。

这样的闪回通常由梦境触发,如果我们能回忆起自己梦见了什么,或许就能找到闪回的根源。

但更多时候,我们什么都不记得,只有沮丧和痛苦的感觉遗留了下来。

这时,我们很容易陷入沮丧,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又退步了。

沃克指出,这类梦中闪回,其实是内在小孩在呼救。

因此,即使找不到明确的诱因,我们也不必自责或惊慌。

重要的不是追根究底,而是学会以理解和关怀回应那个惊醒的自己。

一般来说,在睡眠状态下,右脑更活跃,旧有的情绪记忆更容易被唤醒,而左脑的理性功能暂时“下线”。

这使得我们更难解释自己的反应,也更容易落入童年时那种无助状态。

此时,如果没有意识到正在经历闪回,我们可能会本能地回到熟悉的防御模式,比如自我批评、过度焦虑,甚至陷入“我是不是有病”的怀疑中。

沃克也曾在疗愈早期反复经历这种梦中闪回。

他早上惊醒时,常常感到身体不适,怀疑自己得了重病,甚至觉得自己生命垂危。

只有转移注意力、投入工作,他才能暂时缓解焦虑。

但随着练习,他逐渐意识到:这些感受,其实正是情绪闪回的信号。

一旦认出这一点,他会停止质疑和恐慌,转而安抚那个受惊的内在小孩。

疗愈的关键,正是在反复的闪回中,建立起一种稳定的内在回应:

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不会再丢下那个曾被忽视的自己。

这是成年自我对童年自我作出的承诺,也是一种持续的守护。

在面对情绪风暴时,我们所采取的每一项措施,实际上都是在扮演父母,把自己重新养育一遍。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那曾经无助的孩子,终于得以被看见、被安慰,在爱与保护中慢慢得到疗愈。

好了,本节的内容我们就先讲到这里。

下一节我们将会说到,面对内在批判者和外在批判者的消极声音,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逐步缩减它们的影响,为疗愈铺平道路。

让我们下节不见不散!

发布于:天津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