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诞生于南川山洞里的“中运一号”

(来源:中国航空报)

范怡婧

在重庆南川区丛林镇一个叫“海孔洞”的巨大天然溶洞里,至今仍能看到巨大的石砌平台、斑驳的标语痕迹和深入山体的隧道。这里不是旅游景点,而是昔日南川第二飞机制造厂的旧址。八十多年前,就在这里,一群衣衫褴褛却目光如炬的中国人,用木头、桐油和难以想象的坚韧,硬是造出了中国第一架自主设计的大型运输机“中运一号”(C-0101)。这架飞机,被誉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航空工业的奇迹”。

“洞天福地”里的航空梦

1937年,随着日军步步紧逼,原设在南昌的中央飞机制造厂部分人员和设备,以及新筹建的器材,紧急疏散转移。为了躲避日机疯狂轰炸,寻找一处安全隐蔽的生产基地成为当务之急。最终,他们选中了南川海孔洞——这个纵深数百米、高数十米的巨大天然溶洞。洞内阴冷潮湿,终年不见阳光,但巨大的空间和坚实的山体,成了天然的防空洞和厂房。

“木头飞机”的倔强

南川二厂的核心任务,是仿制并最终自主设计制造飞机。厂长钱昌祚、总工程师林同骅带领着技术人员和工人们,克服着难以想象的困难。

最突出的问题是材料匮乏。金属材料,尤其是航空铝材,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而国际通道几乎被日军封锁,怎么办?“用木头造飞机!”这是被逼到绝境的智慧。他们选用坚韧的国产木材(如桦木、杉木),经过严格干燥、防腐处理(反复浸泡桐油),再用复杂的榫卯、胶合工艺,制成飞机的主要结构——机翼、机身骨架、尾翼。

做木工活,讲究的是手稳心细,做机翼大梁的木头,要刨得绝对平直,一点翘曲都不能有。胶合的时候,温度湿度都要盯着,差一点都不行。桐油味熏得人头晕,但没人抱怨,都知道这是在给飞机“穿盔甲”。没有精密机床,很多复杂的飞机零件,就靠老师傅们用最原始的工具,凭着手感和经验一点点“抠”出来。

“中运一号”的破茧而出

在仿制苏式飞机积累经验后,林同骅等工程师决心迈出关键一步:自主设计一架适合中国战时需要的运输机。这就是“中运一号”(C-0101)项目。设计目标明确:能在简陋的野战机场起降,能运载一定量的物资或人员,结构要简单、坚固、易于维护和修理,最关键的是——主要材料必须是国内能解决的木材。

设计室就设在洞内一个稍干燥的角落。昏暗的灯光下,工程师们伏案疾书,计算尺和算盘是他们最强大的“计算机”。没有风洞,就用土办法推算气动数据;没有现成的发动机,就选用当时相对容易获得的美国莱特R-1820发动机(后来因发动机供应问题,首架原型机实际装的是功率较小的R-975发动机)。每一张图纸,都凝聚着对国情、对材料的深刻理解,也饱含着航空救国的赤诚。

1944年秋,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战,凝聚着全厂心血的“中运一号”01号原型机,在海孔洞外的临时跑道上组装完成。这是一架双发、上单翼、木质结构的运输机,线条简洁而有力。试飞员李兴唐(后为著名试飞专家)坐在驾驶舱里,心情激动又凝重。引擎轰鸣,这架“木头飞机”开始在跑道上加速。洞口的工人们屏住了呼吸,手心全是汗。

“起来了!起来了!”当飞机轻盈地离开地面,稳稳爬升时,整个山谷爆发出震天的欢呼。泪水混杂着汗水,流淌在工人们布满油污的脸上。这架用木头和意志打造的飞机,不仅成功飞上了蓝天,其操纵性、稳定性都达到了设计预期!它证明了,即使在被封锁、被轰炸的绝境中,中国人也有能力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造出能飞翔的翅膀。

永不磨灭的传奇

“中运一号”的成功极大鼓舞了抗战军民。虽然最终因为战争形势变化、发动机供应等问题,“中运一号”未能大规模量产投入前线,但它代表的精神价值和技术突破,在中国航空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如今,海孔洞遗址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走进巨大的洞窟,仿佛还能听到当年机器的轰鸣、工人的号子、计算尺的滑动声。那些残留的石台、柱础,仿佛还在诉说着那段用木头挑战天空的传奇。南川二厂和“中运一号”的故事,无声地宣告着即使翅膀是木头做的,只要民族精神不垮,就一定能托起一个民族的天空。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