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沉寂”11年后,乌克兰首都基辅的独立广场再起喧嚣。
据《环球时报》报道,当地时间7月22日和23日,乌克兰多地爆发街头示威,抗议泽连斯基政府对独立反腐机构的打压。
这是俄乌冲突爆发三年多来,乌克兰首次爆发如此规模的反政府抗议。
在战火未熄、谈判受阻的困局下,这股突如其来的街头怒潮,刺破了乌克兰社会的表面平静,也让俄乌战局与国内政局双双笼上阴影。
“广场抗议”重现
耀眼的闪光灯、高举的标语牌、整齐的“可耻”“否决”等口号……22日傍晚,约1500名抗议者聚集在基辅市中心总统府外,其中包括平民、退伍军人和士兵,且以女性和年轻人为主。
民众之所以聚集,源于几小时前乌克兰议会最高拉达通过的一项极具争议的法案。
该法案由泽连斯基所在政党推动,剥夺了两家独立反腐机构——国家反腐败委员会和特别反腐败检察官办公室——的调查与起诉权,并将它们置于由总统任命的总检察长直接掌控之下。
更令民众愤怒的是,法案通过数小时后,泽连斯基便无视舆论反对,迅速签署成法。
事实上,政府这场“打压”行动并非没有预兆。
就在前一天,乌克兰安全部门突袭这两家反腐机构,声称它们已被俄罗斯情报渗透,而这两家机构正针对泽连斯基“圈子里的人”展开调查。
“这是令人悲伤的时刻,这意味着我们又倒退回当年那个时代。”参与抗议的乌克兰前议员纳伊姆表示。
十多年前,乌克兰民众曾在同一广场上抗议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的腐败行为,最终将其赶下台。如今,不少抗议者将这次集会视为新一轮“广场抗议”,怒斥泽连斯基背叛了国家。
与基辅独立广场上的怒火相呼应,22日,利沃夫、第聂伯河和敖德萨等大城市也爆发抗议集会。
面对汹涌的民意,泽连斯基于22日午夜的视频讲话中称,已与涉事反腐机构负责人沟通,机构将继续运作,但必须“清除俄罗斯的影响”。
然而,这番口头承诺并未平息民众怒火。
次日,抗议愈演愈烈。基辅街头的抗议人数明显增多,标语直接点名“战时总统”本人,质问“你疯了吗”“我为什么要支持一个不保护我的体制”。
此外,抗议还向哈尔科夫、扎波罗热、日托米尔和切尔诺夫策等多个城市蔓延。部分民众甚至无视宵禁,冒险上街表达愤怒。
乌克兰的西方支持者纷纷表达关切。
欧盟委员会22日警告称,援助乌克兰的前提是其在透明度、司法改革和民主治理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美国乌克兰问题特使凯洛格之女梅根·莫布斯更是直言,乌克兰议员的决定“愚蠢至极”,无异于向反援乌势力送上“礼物”。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乌克兰研究室主任赵会荣指出,乌政府此举既让人意外,又让人不意外。
不意外在于,自俄乌冲突发生以来,乌克兰政治生态的显著特征便是权力集中化。泽连斯基借助戒严令,将权力从政府、议会向本人和总统办公室聚集。战时状态下,其权力超过乌克兰独立以来任何一位总统。对司法系统和反腐机构的打压,正是权力集中于执政团队的表现。
意外在于,一来,这两家反腐败机构是2014年“颜色革命”后在西方更深介入乌克兰政治的背景下设立的,专门负责打击腐败,其人员构成和运作均有西方“指导”。乌克兰一向重视与西方关系,迫切希望加入欧盟和北约,如今却削弱了这两家机构的权力。
二来,西方对此反应微妙,虽表达“深度关切”,但批评声远不及乌克兰民众预期。在乌克兰国内政治高度外交化、内政决策与西方“削弱俄罗斯”战略目标紧密契合的背景下,西方对乌克兰内政,包括腐败问题,表现出很大宽容。
“让人灰心丧气”
这是自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发生的最大规模反政府抗议。但这并非街头示威的首次出现。
早在上月19日,就有上千名抗议者聚集在基辅市中心,要求政府归还被乌克兰国家腐败及犯罪资产识别、追踪和管理局非法占用的工会大厦,并指控该局领导层专横腐败、要求更换领导层。
短短一个月,抗议活动再现,虽与俄乌冲突没有直接关联,却清晰表明民众的不满积聚,“战时团结”面临考验。
综合多方消息,一项法案之所以会引爆如此大规模的抗议,与涉事机构在乌克兰民主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密切相关。
从象征层面看,这两家机构代表着乌克兰摆脱旧政权、打击高层腐败的决心,也是迈向欧盟、获取西方援助的关键政治门槛。
而在现实层面,民众对泽连斯基政府日益封闭、与社会脱节感到焦虑,担心新法案将破坏过去十年的反腐进展,削弱对军事采购等关键领域的监督,进而影响前线士气和执行力。
“我们正在失去大片领土,士兵越来越难找到继续抵抗的动力。政府这种决策让人灰心丧气。”29岁的退伍军人奥列克桑德·特伦说。
赵会荣指出,腐败是乌克兰国家治理能力较弱的体现,也是其独立30多年来的顽疾,在整个“后苏联空间”较为典型。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腐败未得到根本解决,还出现逃避征兵、高官贪污等新形式。
去年9月,泽连斯基曾因腐败问题大规模调整政府班底,试图平息民怨。如今,民众又因同样的问题走上街头,显示出对政府的不满已达到一定程度,希望有真正独立的机构监督政府。
除了腐败本身,旷日持久的战事也在深刻撕裂乌克兰社会。战场形势愈发不利,伤亡数字攀升,物资保障不足,前线战士处境危险。在这种焦灼背景下,社会不满情绪不断升温,对和平的渴望愈发强烈。
“战时团结”还在吗?
面对席卷多地的大规模抗议,泽连斯基以“平静应对”为主,并于23日晚作出让步,承诺将向议会提交新法案,恢复反腐机构的独立性。
不过,西方观察人士担心,这轮抗议矛头越发直指泽连斯基本人,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不仅暴露出“战时团结”的明显裂痕,也可能动摇西方援助意愿以及泽连斯基的执政基础。
赵会荣指出,本次事件的本质,是腐败问题与内部权力斗争的激化。从泽连斯基角度看,他正承受多重压力:战事推进不顺、美国对乌政策反复、国内反对派觊觎战后政治安排。在此局势下,他希望利用“战时状态”削弱竞争对手的影响力。
目前来看,这场风波对泽连斯基的执政地位以及俄乌战局的影响仍然有限。
一方面,泽连斯基采取了“不扩大事态”的处理方式,将矛头引向俄罗斯,声称反腐机构人员遭俄方渗透,从而借“反俄”这一政治正确来化解舆论压力、缓和国内矛盾。
另一方面,乌克兰社会在战时仍呈现出“聚旗效应”。尽管抗议蔓延多地,尽管泽连斯基的支持率起起伏伏,但议会与主流舆论仍将“对抗俄罗斯”视为首要任务,强调国家稳定优先、一致对外。
也因如此,接下来,除非泽连斯基政府出现重大的战场失利或治理失误,否则,局势不会出现根本性逆转。
展望俄乌冲突走向,赵会荣直言,双方立场仍是尖锐对立,战斗力并未枯竭,战争目标更无实质松动。因此,“边打边谈”的僵局仍将持续。下一阶段,有两方面观察重点:
一是战场进展。乌军面临武器和人力不足,若出现突发事件,或改变当前的“消耗战”格局。
二是大国博弈。乌克兰已成为俄罗斯与西方地缘政治对抗的前沿,也是影响欧洲安全架构重构的关键变量。围绕乌克兰问题,相关大国的政策走向不仅牵动其全球战略的推进,也将持续塑造整个地区的局势。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原标题:《深度 | 三年多来首次,乌克兰为何爆发大规模反政府抗议?》
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杨立群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安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