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应用加速,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研发、制造、应用热潮,成为国际航空科技创新的新赛道,其应用场景也逐渐拓展至物流、农业、消防、应急、基建等多个领域,载人运营也不再遥不可及。
齐飞航空科技(苏州)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齐飞航空”)也是入局者之一。2025年5月,该公司旗下首款全尺寸5座载人eVTOL新产品W280在苏州下线,最大起飞重量2.8吨,最大时速280千米,最大航程280千米。同时,该公司发布了全国首条低空商业载人试验航线“苏州中心—苏州北站—阳澄湖景区”的闭环飞行场景,计划2026年开展示范运营。
5月23日至25日,第九届世界无人机大会(以下简称“无人机大会”)在深圳举行。齐飞航空副总裁彭立武在展会现场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他表示,目前eVTOL制造技术领域已经不存在瓶颈,影响其发展的短板在于动力系统,未来五年内,供能问题有望通过装载固态电池来解决。
彭立武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彭立武还认为,近两年,低空经济行业经历了从资本热捧到回归理性的过程,正处于螺旋上升阶段。从长期来看,未来低空经济赛道只会有中美两个玩家,而中国将凭借供应链能力和制造成本,在全球占据低空经济的发展优势地位。
2025年低空经济发展将更加理性
“如果说2023年是低空经济元年,2024年是低空经济应用爆发年,那么我认为2025年是整个行业对低空经济进行再评估的年份。”彭立武向记者表示。
据无人机大会组委会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有超300家eVTOL企业,2024年中国eVTOL市场规模为20亿元,预计2026年将突破百亿元。另据中国民用航空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彭立武认为,今年正成为行业以及全社会深度认识低空经济的关键期。经过前两年的概念普及,社会对低空经济的认知已经不局限于热闹的表象,也开始“知其所以然”。“大家开始认识到,这个产业的价值不仅在于飞行器,更在于背后牵引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未来的第六代通信技术以及对城市运行模式带来的系统性变革。”
在这种认知转变下,低空经济发展开始明显回归理性,初期资本涌入的热潮逐渐消退,只有深耕核心技术的企业才能沉淀下来。彭立武表示,当前的低空经济如同新能源汽车发展早期阶段,虽然商业化之路面临适航认证、电池续航等难题,但无人机在农业植保、山区运输等领域已证明其技术可行性,这种渐进式突破将为载人飞行积累经验。
W280型eVTOL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无人机大会组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深圳累计开通低空航线250条,建设无人机起降点483个,商业载货飞行77.8万架次。从全国范围来看,当前载人低空经济航线仍以直升机为主,eVTOL商业化载人进度为何依然缓慢?
彭立武表示,eVTOL载人商业化运营需要取得适航审定三证(型号合格证TC、生产许可证PC、单机适航证AC),以及运营商获得运营合格证OC,取得以上证件的流程环环相扣。前两个证决定了航空器是否可以生产和在市场上销售,后面两个证决定了航空器和运营商是否能商业运营,目前取证流程十分严格。另一个问题在于,eVTOL驾驶员培训体系和运行法规还在制定和完善中。“驾驶员培训和运行法规应当参照固定翼飞机标准,还是旋翼机标准?目前来看还没有定论,是需要解决的。”
在彭立武看来,目前eVTOL制造技术领域已经不存在瓶颈,影响其发展的短板在于动力系统。传统锂电池很难满足eVTOL商业化运行需求,不过半固态电池已经完成中试,固态电池也在实验室环境中完成,动力问题有望在5年内解决。
至于氢能动力无人机,彭立武表示,在航空领域,有时技术应用的核心逻辑并非单纯追求“高尖端”或“绝对领先”,而是更注重系统的稳定性与成熟性。电池技术已经在新能源汽车上得到了广泛验证,结构越普适、越稳定,系统可靠性就越高,就越容易获得认证。尤其是涉及载人场景时,eVTOL安全等级需达到“10-7至10-9”的事故概率标准(即每百万次至十亿次飞行中仅允许1次事故)。
eVTOL采购、运营成本均低于直升机
低空经济并非凭空而起,其本质是过去二三十年间通用航空发展的延续。
记者在无人机大会上获得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我国已有通航企业775家,在册通用机场479个,在册通用航空器3252架。
彭立武表示,现有的通用机场、城市高楼停机坪等设施,经过适应性改造即可转化为eVTOL起降点,多地也在布局增量eVTOL的运行点。建设低空经济基础设施还需要“软硬兼施”,要大力发展通讯、导航和监测等设施,目前三大运营商正利用城市基站构建航空器通讯网络,未来甚至有望形成“天基卫星+地面基站+机载设备”的多重通联体系。在通讯体系加持下,城市环境中能形成准确的空中交通航路网,让eVTOL在航路规划、路线避让、定点停靠方面标准化运行。
除了基础设施,eVTOL要实现常态化组网运行,还需提升智能化水平。“如果说近五年的目标是解决eVTOL动力问题,下一个五年目标就是实现智能化。”彭立武告诉记者,“通过移植现有的新能源汽车辅助驾驶技术,加装雷达和视觉避障系统,飞行安全更能全面得到保障。一旦在基础设施、运营法规和技术领域都做到突破,未来二三十年可能真的会产生引领全球的智慧交通新模式。”
在低空经济发展初期,使用成本依然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之一。有头部eVTOL厂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业内认同度较高的说法为,一个飞行员带四个乘客的eVTOL,在规模化运营及获得相应的补贴后,每人每座单公里的成本为六元至十余元。
对于降本思路,彭立武认为,现阶段eVTOL成本高源于其生产量小。他表示,eVTOL采购成本是直升机的约三分之一,运营成本是直升机的十分之一左右,相比之下已经降低了很多,但对比出租车等地面交通,价格的确较高。以深圳为例,深圳市区至机场的出租车价格约为150元,如果eVTOL能提供300元15分钟的直达服务,就能锁定愿为时效支付溢价的客群。
降本另一方面来自产业链整合,据悉,齐飞航空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多家公司签署了W280型号eVTOL适航保障合作协议。彭立武称,在成熟的航空业制造体系保障下,公司的零部件采购成本非常具有竞争力。“在低空经济制造领域,中国制造成本仅为美国的五分之一,在未来竞争赛道上,中国在工程落地上也有明显优势,这就是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的最大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