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兵就是带心,带兵必须用心。在电子对抗学院某学员队俱乐部中张贴着这样一段话:“不让一人思想掉队,不让一人学无所进,不让一人遇困无援”。如今,“三不让”不仅仅成为了一句响亮口号,更是该学员队集体精神的生动诠释。
不让一人思想掉队
从归建之初学员眼里的“陌生人”,到现在成为学员“无话不谈”的好兄长,教导员高鹏始终认为对待学员,不能搞花架子,只有用真心才能换真情。面对“网生一代”军校学员思维活跃、个性强的特点,他总结了一套独特的方法——用真心换取信任,从管理者变成引路人。
土生土长的苗族学员蒋云鹏从小就向往军营,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国防科大,用他自己的话说,“好男儿就是要当兵。”
为了能够早日适应军营,蒋云鹏在高中时期就开始锻炼体能,入学前,3公里能跑进11分钟。正当蒋云鹏信心满满准备大干一场时,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内务上严苛的标准、黑板上复杂的公式、课本中枯燥的概念,这些似乎都与备战打仗关系不大,蒋云鹏有些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自认为学不到“真本事”的蒋云鹏,很快开始上课走神、训练摸鱼,不论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来。
一次熄灯后,高鹏把蒋云鹏叫到办公室,跟他聊起部队代职经验,“只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军事技能基础作保障,才能成为合格的带兵人。”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中,高鹏经常与蒋云鹏开展谈心交心,一次次敞开心扉的对话,逐渐解开了蒋云鹏的困惑。
从那以后,蒋云鹏不再选择“摆烂”,平时训练喜欢“摸鱼”的他,开始主动加压练起了长跑,并代表学院参加全军院校“强军杯”定向越野比赛;原本一下课就“躺平”的他,成了图书馆里的“钉子户”,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最终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军事学研究生。
不让一人学无所进
“既无一技之长,上课听不懂,训练也跟不上。”无法平衡学习和训练,刚刚分流到该学员队的贾玺民逐渐被焦虑裹挟。
改变,从一场集体学歌开始。看着战友们纷纷上台展示,贾玺民也跃跃欲试,但终究没有鼓起勇气。“贾玺民,下一次,你来组织教大家学歌。”“队长,我不行。”贾玺民连连摆摆手,“相信自己,就这么定了。”在队长刘杉眼里,“能考到国防科大的学员,都是佼佼者,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在队长的鼓励下,贾玺民勇敢地站到台前,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次亮相也获得了战友们的认可。渐渐的,在队里的帮助下,他开始在更多领域展现自己的“闪光点”。
联考前两周,实弹射击训练场内,队长刘杉对照着射击成绩单逐一分析学员的射击情况,并根据弹孔偏向和分散度矫正大家的射击姿势,大家积极分享射击经验,现场气氛火热。
然而,学员韩大超却一直低头坐在小板凳上闷闷不乐。刘杉发现后,第一时间把韩大超叫到一旁询问情况。展开他的靶纸,以往射击成绩突出的韩大超,竟然接二连三打了0环。“没有弹着点,一时半会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联考在即,时间紧迫,韩大超内心愈发着急。
只有找到“心结”,才能“对症下药”,刘杉知道,一向表现优秀的韩大超对自己要求很高,一定是前几轮射击成绩不理想,造成心态失衡,导致越着急成绩越差。刘杉立即为他做了心理疏导,随即又请来军体教员进行“专家会诊”,从据枪姿势到瞄准击发,一步步帮他分析原因,纠正射击动作。
考核当天,韩大超迈着阔步走向射击地线,脑海里回想着队长说的注意动作,卧倒据枪,屏息凝神,有意瞄准,无意击发,“49环!”看到显示屏上的环数后,韩大超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不让一人遇困无援
“队长,孩子需要办理异地住院,怎么办?”临近年关,一通求助电话从千里之外的广州打到合肥。电话那头,学员家长焦急万分,原来家在广东的学员饶国锴因为半月板持续疼痛需要在当地部队医院做手术,但因为没有转诊单无法办理异地住院,一时间也犯了难。
刘杉了解情况后,立马从家中赶到901医院进行办理,最终在学院机关的协调下开好了转诊单,确保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坐着轮椅归来,饶国锴仍需要半个学期的康复时间,刘杉一边安抚他不用担心训练成绩、安心养伤,一边咨询专业教员制定康复计划,帮他渡过毕业难关。
然而在高鹏和刘杉眼里,要解决的难关可不止这1个,由于今年联考科目难度明显提升,队里还有部分同志体能成绩不达标,两位队干部不禁忧心忡忡起来。
“必须百分百通过,一个也不能落下!”毕业联考动员部署会上,队干部的话如同给大家注入了强心剂,全队铆足劲,齐心协力备战联考。安排体能强化小组“一人一策”组织帮扶训练,邀请军体教员开展联考科目补差,半个月组织一次全要素模拟考核,在一系列措施加持下,学员们的训练热情提上来了,训练成绩逐渐有了起色。
“孙慧宇体能基础薄弱,周利国小腿有筋膜炎,陈春鹏心肺能力较弱……”每次全要素模拟考核后,刘杉都会仔细地在工作日志本上记录下每名学员的成绩曲线、课目弱点,并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联考结束时,所有参考人员百分百通过!那晚,刘杉又把工作日志本摊开,在“待办事项”中将“联考”二字上面画了一个大大的“红钩”……
在“用心育人、严爱相济”的环境中,学员队孕育出一颗颗闪耀的“新星”,取得一项项喜人的硕果,先后被校院两级表彰为“四铁”先进单位、军事训练先进单位等,荣立“集体三等功”,为部队输送475名网电对抗人才,70余人戍守边疆,学员荣获军队(省)级以上竞赛奖励200余项、国家专利及著作权20余项,该队团支部被表彰为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是唯一一个担负全军“三大组织”联建联创试点任务的院校单位,成为学院铸魂育人工作的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