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网
【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
光明日报记者 蔡 闯 苏 雁 姚 昆 刘宇航
1943年3月18日,阴天和大雾,推迟了刘老庄早晨的到来。
天蒙蒙亮时,雾气里闪出鬼子的刺刀,他们的尖兵,离村口只有300多米了。
“有情况!”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连长白思才翻身跳起,抽出驳壳枪向庄外跑去,边跑边喊,“四连,准备战斗!”
零星的枪声响起,老乡们向庄子后面转移,刹那间,四连已在庄前集结完毕。
漫漫晨雾里,隐约露出了鬼子的膏药旗。
在革命老区刘老庄镇,京沪高速公路贯穿而过,与如画乡村景致相融。淮安市淮阴区委宣传部供图
通讯员跑到白思才面前传达命令:“四连在庄南一线阻击,掩护营部和六连向东北方向转移。坚持10分钟,撤出战斗,立即跟上!”
白思才16岁参加红军,虽然现年24岁,但已经历过不少恶仗。反“扫荡”以来,这种遭遇战更是“家常便饭”。10分钟,对他和四连来说,不算困难。
此时鬼子已涌进村庄,他们拉开一道散兵线,杀气腾腾地扑过来。
四连的重机枪响了。鬼子倒下一片。
很快,鬼子又冲了上来。
与四连接火的日寇是第十七师团步兵第54联队。在1943年的苏北春季大“扫荡”中,第十七师团采用“铁壁合围”“梳篦式扫荡”战术,调动3000余步兵、500余骑兵,狂妄地叫嚣要寻找我主力决战,企图把我盐(城)阜(宁)根据地党政军一口吞掉,把苏北地区变成日寇“安全”的大后方。
四连阵地上的马克沁重机枪嘶吼起来,鬼子倒下一片又一片。趁此机会,四连迅速撤出战斗。
苏北地区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为了防备鬼子、疏散群众,地方党组织带领群众利用地面沟河,在各村庄之间挖出4尺宽、5尺高的交通沟,以便于隐蔽通行。
四连沿交通沟向北转移,很快,疯狂的鬼子又四面围将上来。
突然,交通沟断了——一棵粗大的老树挡在前头,左生右长的树根正好截断了交通沟。
几名战士试图跃出交通沟突围,立即引来敌人轻重机枪的交织火力。远处,鬼子的骑兵正在游弋。
白思才并没有惊慌。他向四周望去:雾气散尽,四野如洗,远处泥墙草顶的村舍清晰可见。
“我的村庄,我的乡亲,为你们而死,死无可憾!”白思才暗暗下定决心。
指导员李云鹏做战前动员:“我们是新四军,是民族的英雄,我们有红军的老传统。日本鬼子是我们的死敌,我们要坚决打到底!”
四连82名勇士用“杀”声回应。
经过村口的短暂交火,鬼子已大致估算出对手的分量:不过百八十人,三两挺轻重机枪而已。他们以为,最多两三个回合就可以解决战斗,连山炮都没有从战马身上取下,就驱动步兵开始冲锋。
近了,近了……离阵地不足50米了,四连火力全开,手榴弹雨点一般砸向敌人。鬼子人仰马翻。
旋即,又一拨敌人扑了上来,战士们一阵齐射,鬼子慌乱地趴在地上。不到200米长的交通沟前,横七竖八躺了几十具日伪军尸体,最近的离沟沿不过两三米远。
“连长,子弹不多了!”一个战士报告。“连长,我的子弹打完了!”又一个战士报告。
反“扫荡”以来,四连连日苦战,根本得不到补给。白思才向沟外鬼子的死尸看去,每个尸体上都挂着满满的子弹袋。
“我来!”一排长尉庆忠爬出交通沟,带领几名战士向鬼子尸体匍匐前进。鬼子显然发现了他们的企图,轻重火力集中射来。尉庆忠倒在了血泊中,但他仍顽强地把收集来的弹药推进了交通沟。
眼见步兵冲锋没有效果,鬼子又摆出多门步兵炮、迫击炮和掷弹筒,对着交通沟一顿狂轰。白思才、李云鹏都负了伤,很多战士牺牲在炮火下。
白思才从昏迷中醒来,身边的战友们已牺牲了大半,剩下的仍顽强地朝扑上来的敌人射击。
鬼子的又一次冲锋被打退了!
小鬼子实在闹不明白:对面人员有限、火力不足、阵地简陋,从打响第一枪起,就没有胜算。可他们为什么悍不畏死,半步不退!
鬼子哪里知道,他们面对的钢铁四连,是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的骨干团队。北伐时,这支原脉“叶挺独立团”的部队曾攻占武昌;长征途中,又是他们飞夺泸定桥、血战腊子口;平型关上,他们曾令日寇闻风丧胆……十九团团长胡炳云曾骄傲地说:“我的战士,以一当十!”
太阳向西偏了。鬼子的进攻丝毫没有减弱。
指导员李云鹏召开了最后一次支部会议。年轻的战士们纷纷申请火线入党:我将把我的生命献给党和人民,绝不给党丢脸,绝不给中华民族丢脸!
白思才下令:烧毁所有文件,拆毁轻重机枪,摘掉步枪零部件。不留一件完整的武器给敌人,不让鬼子有任何值得炫耀的战利品!
鬼子又展开了一轮炮击,几乎每一寸土地都被翻了过来。硝烟未散,鬼子骑兵、步兵一起发起冲锋。白思才从厚厚的土堆里钻出来,吐出嘴里的泥土,发出最后一道命令:“四连,上刺刀!”
仅余的20多名战士,手持残破的步枪,挥舞扎弯的刺刀,在如血的残阳中扑向日寇。
陈毅元帅在《新四军在华中》一文中写道:“战至下午5时,终全部殉国。此我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全部,连长白思才、副连长石学富、政指李云鹏、文教孙尊明、排长尉庆忠、蒋员连、刘登甫等以下计82人,无一投降者,无一生还者。”
胡炳云将军在纪念烈士殉国50周年时写下《哭老战友》一文,他写道:“战斗结束很久,敌人方才心惊肉跳地走进战壕,他们没有俘虏一个活的,没缴获一件完整的武器,而他们唯一的战利品,就是运走了170多具死尸和200多名伤兵。”
1946年,身为苏皖边区政府主席的李一氓为刘老庄82烈士陵园撰写了一副楹联:“由陕西到苏北敌后英名传八路,从拂晓达黄昏全连苦战殉刘庄。”
刘老庄战斗后的第三天,新四军七旅旅长彭明治在涟水的郑潭口小学决定:重建四连,并命名为“刘老庄连”。
此后,刘老庄连南征北战,功勋卓著。他们灭日寇、战辽西、夺平津、平淮海、渡长江,最终解放海南岛,成为人民军队的一面旗帜。
在同样的江淮早春,记者来到刘老庄。原野上,金灿灿的油菜花开得正闹。暖阳融融,轻风柔柔,近人高的油菜花随风摇曳,向着远方漫去、漫去,一直与远处的粉墙黛瓦融为一体。
这祥和宁静的江淮春日,令人沉醉!
不觉,太阳已经偏西,附近的小学校放学了。孩子们蹦蹦跳跳欢叫着跑出校园。
一位老人背着花书包,牵着小孙子的手朝我们迎面走来,只听老人慈祥地对小孙子说:“回家喽,吃饭喽。软兜长鱼,平桥豆腐……”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3日 01版)
[ 责编:丁玉冰 ]